pic. reference: https://tsmc2330.com/articles/332
又把致富心態精讀了第三次。將幾點影響我很深的觀念和各位朋友們分享。
結論其實很簡單:
1. 簡單生活與高儲蓄率
追求高薪資沒有特別的意義,因為社會比較的天花板實在太高了。當我們能夠一個月賺5萬、目光就會看著10、20、50、100萬.....沒有終點。當眼界變廣了,就會知道受薪階級這一點點薪水實在不需要多談。比較,追逐,只是徒增煩惱。
我們要能夠有意識地理解且承認某種程度的收入,就能夠讓自己感覺到滿足。這是種必須培養的能力。
*
有錢人其實更容易覺得自己沒錢。因為他們會被邀請參加有錢人的聚會,而裡面的超級有錢人會讓這些普通有錢人感覺自己很窮。
這點在我某些已經混進去的朋友們口中,得到了證實(笑)。
所以,別覺得更有錢就會解決些什麼。我們能掌握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心態和慾望。理財,理的其實是價值觀。
因此,簡單舒適而非奢華浮誇的生活,既能夠把大家從過勞中釋放出來,維持身體、心理健康(請避免暴飲暴食和規則運動),還能控制花費,增高儲蓄率。
能存下錢,才有辦法進一步談投資。
2. 永遠預留資產安全邊際,這讓預測未來變得沒有必要。
進入投資的世界,第一個想的得是風險。
不舉債投資、預留足量現金、選擇廣泛標的的指數型基金且長期持有,能夠帶來財富的累積。
無須過度擔憂波動(像2020和2022年的現在),這是獲利必須得忍受的事情。就好像參觀遊樂園得付門票。留在市場內,活下來不被洗出場,即可。
要能做到這點,就是投資人心理得感到安全。要感到安全,除了本業足量的現金流、家庭存款量之外,就是選擇的對的投資標的。
如果都能做到,就不太需要花費注意力在媒體的預測。這會替你省下海量的時間與能量,讓你可以投資在更重要的事情上,例如:充實本業和好好過日子。
3. 理財的最主要目的是幸福感,不是帳面上數字。
我身邊有些朋友會舉債投資、做反向操作,期待獲得超額報酬。他們的想法不能說錯,只是代價很高。
代價就是心情起伏不定,甚至影響工作。
這一年來,我最深刻的體會是: 平靜,難得且珍貴。能夠好好吃飯、好好睡覺,情緒起伏不大,即是幸福。
不過,這是我個人的定義。若要談研究,幸福感最相關指標則是對時間的掌控。
理財,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人感覺幸福。讓我們能在想要的時間,和想要的人,做想要的事。
基本上,就是一種自由。
別忘了呀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