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克力囊腫是常見的婦產科疾病,也是一種俗稱。正確來說,應該稱作卵巢的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在有生殖力的育齡女性。長在子宮叫做腺肌症,卵巢俗稱巧克力囊腫,另外還有凶狠的深部浸潤型,能侵犯腸子、泌尿系統等等。
這次分享的案例,只有20幾歲,未婚,其實也沒特別症狀。而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一顆13公分的巧克力囊腫。
原本沒什麼特別,但這顆腫瘤裡面卻分成六七個腔室,腫瘤橫跨整個骨盆腔。影像上看起來,腔室密密麻麻好像葡萄。
*
13公分的腫瘤我常開,不過,若腫瘤有多個腔室,手術就會比較難做。
原因是多腔室腫瘤的間隔組織很緊,很難剝,沒弄好卵巢會受傷。
若同時又是巧克力囊腫,狀況就會更棘手一點。因為巧克力囊腫與正常卵巢組織界線,是所有良性卵巢腫瘤中最不明顯的。手術中,需要很有耐心地慢慢剝。若剝錯界線,會犧牲掉很多正常卵巢,進而影響生殖功能。
這次的案例很年輕,未婚,同時有骨盆沾黏。保護她的卵巢組織,恢復正常骨盆結構與防止沾黏,是我手術的首要目的。
用機器人開,剝沾黏變得容易許多,腹膜沒有破損,卵巢也保留許多正常組織並縫合好。
大家可以猜猜我是開哪一側卵巢喔(笑)
*
目前因為有很好的口服藥物,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的作法是三明治療法: 藥物先行,手術看狀況,術後再用藥維持避免復發。(藥物->手術if need->藥物)
會建議手術的病人有三類:
1) 腫瘤太大。至於多大目前醫學界沒有定論,我個人是抓在6公分以上,但還是要看個案。畢竟醫療是高度個人化的專業。
2) 吃藥無法控制臨床症狀,或腫瘤繼續長大。
3) 腫瘤不斷復發,會擔心未來癌化風險,這個要開刀拿掉。
太年輕的病人,先吃吃藥,若能控制,就能免挨一刀。
因此,如果經痛越來越嚴重,止痛藥越吃越多,麻煩,到婦產科來,替未來的生殖力做點努力吧。
一開始,可以看到很巨大的卵巢腫瘤。切開後,流出像巧克力狀的內容物。這也是為何卵巢子宮內膜異位會被戲稱為巧克力囊腫。
第一步,先把卵巢和骨盆腔的沾黏分離。
第二步,打開卵巢,可以看到裹著一層巧克力色的內膜(即腫瘤內層)。
第三步,把正常卵巢與異常腫瘤界線清楚分出來,慢慢剝離,力求保留最多卵巢組織。這個案例有許多腔室,就比較厚工一點。
最後,止血、將卵巢縫合好,手術完成的樣子。把正常的骨盆腔還給病人
(真應該要用達文西鏡頭拍照的,腹腔鏡照起來影像品質就是差了點)
上方是子宮,下方黃黃的是腸子的油。兩側白色的地方是縫合好的卵巢。
回到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